分類
小丑魚屬於雀鯛科 (Pomacentridae) 之海葵魚亞科 (Amphiprioninae),本亞科可分成海葵魚屬 (Amphiprion) 及棘頰海葵魚屬 (Premna),全世界海葵魚屬共27種,棘頰海葵魚屬則僅有1種 (Daphne and Allen, 1997),台灣產小丑魚則有一屬5種。
台灣產5種小丑魚均屬海葵魚屬,分別為:眼斑海葵魚 (Amphirpion ocellaris, 公子小丑)、鞍斑海葵魚 (A、polymnus, 鞍背小丑)、粉紅海葵魚 (A、perideraion, 咖啡小丑)、白條海葵魚 (A、frenatus, 紅小丑) 及克氏海葵魚 (A、clarkii, 雙帶小丑)。
小丑魚屬於雀鯛科 (Pomacentridae) 之海葵魚亞科 (Amphiprioninae),本亞科可分成海葵魚屬 (Amphiprion) 及棘頰海葵魚屬 (Premna),全世界海葵魚屬共27種,棘頰海葵魚屬則僅有1種 (Daphne and Allen, 1997),台灣產小丑魚則有一屬5種。
台灣產5種小丑魚均屬海葵魚屬,分別為:眼斑海葵魚 (Amphirpion ocellaris, 公子小丑)、鞍斑海葵魚 (A、polymnus, 鞍背小丑)、粉紅海葵魚 (A、perideraion, 咖啡小丑)、白條海葵魚 (A、frenatus, 紅小丑) 及克氏海葵魚 (A、clarkii, 雙帶小丑)。
分布
小丑魚的分布和海葵絕對脫離不了關係,雖然全世界海葵品種超過1千種,不過卻僅有大約10種海葵會與小丑魚共生。這10種海葵分布很廣,主要生長在太平洋及印度洋,特別是熱帶洋流經過的海域,北自日本,南到澳洲雪梨的珊瑚礁海域。但在大西洋則無這些品種的海葵,因此無小丑魚分布。
不同品種的小丑魚會棲息於不同的海域,但都必須水質清澈、光照充足且水深不超過50 m以上,這個習性完全是小丑魚與海葵之共生關係所發展出來。
在台灣小丑魚主要分布於東北部、東部、南部珊瑚礁海域,其他如綠島、蘭嶼、小琉球及澎湖等水流稍急之海域亦可發現其蹤跡。
形態特徵
1.眼斑海葵魚:體色為黃到橘紅色,身上有三條寬的白斑,眼後的白斑呈半圓弧形,中間的白斑呈三角形,各鰭外緣有黑邊。母魚體形較大,雄魚較小,尤其是產卵後,雄魚照顧受精卵時間較長,攝食明顯較母魚不足,體形會變的更加瘦小。
3.粉紅海葵魚:體色為粉紅色至黃褐色,頭後方有一條細窄的垂直白帶,眼上有一白色縱帶沿著背鰭到尾鰭。成熟雄魚之背鰭及臀鰭外緣有金黃色細紋。
4.鞍斑海葵魚:體色為紅棕到暗褐色,有二條醒目的白色寬帶,一條自頭部橫貫而下,另一條自身體中央開始才剛往下就轉彎而自背鰭上延伸,尾鰭上下緣皆為白色。雌魚第二白斑明顯大於雄魚。
5.克氏海葵魚:體色為黃褐到黑褐色,腹鰭呈黃色,尾鰭較蒼白,其他各鰭呈鮮黃色,二條白色橫帶將身體分為三部份,尾鰭基部又有一條白色橫帶。雄魚尾鰭上下緣呈鮮黃色,而雌魚尾鰭呈白色。
生態習性
小丑魚極具領域性,以母系為社會中心,一株海葵中會有3~5尾小丑魚居住,其中包含一對體型較大具有生殖能力的親魚以及數尾中小型魚,會有性變性之現象。親魚產卵前會在海葵旁清理產卵場,多會選擇在礁岩較平坦處。受精卵為橢圓形,在動物極之頂端具有棉絮狀之黏性卵囊帶,其功用在使卵粒黏附於產卵床上。產卵後親魚有護卵行為,護卵工作主要由雄魚擔任。魚苗會在太陽下山後的30分鐘以後孵化,這是具有生態上之意義,除了因為此時海葵的觸手已收縮,不會發射刺絲胞傷害到剛孵化的小魚,其他有害生物亦較少,如此可增加魚苗的活存機會。
小丑魚食性為雜食偏肉食性,多以藻類、小型浮游生物、小型無脊椎動物或海葵壞死的組織為主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